导 语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起源于胆管的一种相对罕见但危险的恶性肿瘤,可以在肝、胆囊和胰腺附近发展。胆管癌发病比较隐匿,等我们发现时大部分已是中晚期,胆管癌发生后很容易出现转移,它对我们传统的化疗、放疗,甚至一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不敏感,治疗的有效率不是很高。因此,胆管癌的诊疗急需寻找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协助临床预测其复发转移风险、及治疗后的生存预后情况。

研究发现,OCT4+CTC与晚期CCA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对接受ICI治疗的晚期CCA患者治疗反应差和生存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研究题目: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胆管癌细胞中,OCT4阳性循环肿瘤细胞预测更差的治疗反应和生存
01 纳入人群
![]()
▎纳入标准:a.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晚期CCA;b.18岁或以上;c.即将接受ICI治疗;d.有可测量的病变进行评估;e.具有东部肿瘤合作组表现状态(ECOG PS)≤2;f.愿意配合本研究。
数据收集和治疗策略
![]()
 
▲表1. 晚期CCA患者的临床特征

▲表2.治疗方案
03 研究方法
![]()
在ICI治疗开始前,采用CanPatrol® CTC分型检测技术对外周血中CTC进行分离鉴定及EMT分型分析。该技术采用不依赖特定标志物的纳米膜分离方法,全面富集所有类型的CTC及CTC细胞团;通过多重mRNA荧光原位杂交法,即使用多组上皮、间质和CD45探针,同步实现CTC的EMT分子分型。
04 随访计划
![]()
05 研究结果
![]()
1 两组晚期CCA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表3.不同分组的治疗反应比较分析
2 晚期CCA患者各组间PFS和OS的比较


▲图1.不同CTC和OCT4分组的PFS比较


▲图2.不同CTC和OCT4分组的OS比较
三组间OS存在显著差异,OCT4+CTC组OS最短,其次是OCT4−CTC组,无CTC组OS最长(P=0.002)。
结果显示,在三个分组中,OCT4+CTC组患者的PFS、OS均显著更短,无CTC组患者的PFS、OS更长,说明CTC阳性和OCT4+CTC均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子。
3 晚期CCA患者中PFS、OS的相关因素
基于单因素Cox回归分析,OCT4+CTC(与无CTC)(风险比(HR)=5.540,P=0.001)、既往化疗(与无)(HR=3.093,P=0.002)和第二或以上治疗线(与第一相比)(HR=3.093,P=0.002)与晚期CCA患者较短的PFS相关。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OCT4−CTC(无CTC)(HR=3.560 P=0.037)、OCT4+CTC(无CTC)(HR=6.752 P=0.001)、第二或以上治疗线(与第一相比)(HR=2.587 P=0.013)与晚期CCA患者较差的PFS独立相关。此外,OCT4+CTC(相对于无CTC)(HR=5.992,P=0.002)、既往化疗(无)(HR=3.869,P=0.001)和第二或以上治疗线(相对于第一)(HR=3.869,P=0.001)与晚期CCA患者较差的OS相关。

▲图3.晚期CCA患者O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06 研究结论
![]()
CCA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接受ICI治疗的晚期CCA患者更少。本研究包括了尽可能多的接受ICI治疗的晚期CCA患者,40例患者被分为无CTC、OCT4−CTC和OCT4+CTC,随后三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OCT4+CTC组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无CTC组,OCT4−CTC组最低。OCT4+CTC与不良的ORR、PFS和OS相关,对接受ICI治疗的晚期CCA患者具有潜在的预后价值。
参考文献:
1.Ma Y. OCT4 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may predict a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abiraterone plus prednisone therapy. Oncol Lett. 2023 Sep 4;26(4):452.
2.Pei F, Tao Z, Lu Q,et al.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 predicts worse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advanced cholangiocarcinoma patients who receive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treatment. World J Surg Oncol. 2024 Apr 25;22(1):110.
                
            
            
        
                                    
                                
                                
                            
                                
                            
